二之具

唐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尽管这时已经有贡茶,陆羽也说过贵族之家饮茶要二十四器皆备才行,但是这依然是以文人、僧人为领导的茶文化时代,更看重品饮时的精神享受。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籝,也叫篮,又称为笼或莒,是一种竹编容器,容积大小分为五升、一斗、两斗、三斗。它是采茶人背着采茶叶用的。(籝,读“盈”音,在《汉书》中有“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之说。颜师古曾说:“籝,是一种竹器,容量四升。”)

详细翻译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甑,用木头或陶土制成,用作蒸茶叶的甑腰部不能突出,并用泥巴封固好。甑内放置竹制隔水箪子,用竹篾系在箪子上,以便取放竹箪。蒸的时候,把茶叶放在竹箪上面,蒸好后就从竹箪上倒出来。锅中的水将耗尽时,可以向甑中加水。(甑,腰部不需用捆绑,而是用泥巴封起来。)还需用三杈的榖木做成木杈,用以挑散蒸好的嫩茶叶,以免茶中精华膏汁流失。

详细翻译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规,又称模,或称棬。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还有花一样的形状。承,又称台,或称砧。用石头制成,假如用槐树、桑树来做,就要把树木半埋于土中,使其不能摇动。檐,又称衣,用油绢、坏了的雨衣或单衣做成。将“檐”放在“承”上,“模”放在“檐”上,就可用来制造饼茶。茶饼压成后,拿起来,再换一个继续做。

详细翻译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扑,又称鞭,竹子编成,用来穿茶饼,成串的茶饼方便输送。焙,地上挖深两尺,宽两尺五寸,长一丈的坑。上砌一堵两尺高的矮墙,用泥抹平整。贯,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烘培时用来贯穿茶饼。棚,又称栈,木制而成的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高,烘焙茶饼用。茶半干时,升到棚的下层;全干后,升到棚的上层。

详细翻译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穿,江东、淮南用竹篾做成。巴川峡山用韧性好的榖树皮做。江东把贯穿好、一斤重的茶饼叫作“上穿”,半斤叫“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叫“小穿”。峡中将一百二十斤贯穿好的茶饼称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古代作钗钏的“钏”,或作贯串。而现在“穿”和磨、扇、弹、钻、缝五字一样,文章中写的是平声,作动词,表示名词时,则要读去声,意思按去声来讲,但字形要写成“穿”。

详细翻译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育,用木制框架,用竹篾编外围,再糊一层纸,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育,对茶有很好的保藏养益功能,故此得名。)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