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①七奠②拌③茶果而已。”
【注释】
①下:准备,设置。
②奠:盘子。
③拌:盛放。
【翻译】
《晋书》里记载:“桓温担任扬州太守时,性格上崇尚节俭,每次举办宴会,仅仅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而已。”
【延伸阅读】
东晋奢侈之风盛行,可也不是所有人都挥金如土,当时崇尚节俭的人也不在少数。
据《
世说新语·政事》记载,东晋大臣陶侃勤勉于政事,品性非常简朴。陶侃任荆州刺史时,经常去造船的场地巡视,还命令负责的官员把锯下的木屑都收起来储存好,那些官员只好按他说的做。后来,冬天大雪满地,衙门公堂前的积雪化水,陶侃就让人把存藏的木屑取出铺到路上,行走起来方便多了。南方竹子多,官衙中很多地方要用竹子,陶侃就让下人把用不着的竹根收集起来。后来桓温将军征讨蜀地,就用竹根削成竹签来装备战船。
无独有偶,东晋还有个叫吴隐之的大官,他入仕之前就勤俭朴素,做官以后依然如故。他对当时奢华的风气恨之入骨,朝廷赐予的府邸从来没有住过,而是带着家人在几间草房中度日。后来,他的女儿出阁,人们都以为吴隐之要大操大办,不料当日依然门厅冷落。有人贺喜时发现吴家仆人牵着一条狗去卖,用卖狗的钱来置办女儿出阁用的东西。时人听闻,无不感慨万千。
【名家杂论】
魏晋时期,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广阔的庄园和诸多劳动力。经济实力雄厚的士族,生活上难免走上排场奢侈的道路。这种奢侈表现在饮食上,可以说其奢华程度几乎没有哪个朝代的人可以比肩。
大富豪石崇是西晋奢侈饮食的代表人物,《晋书》上说其“庖膳穷水陆之珍”。他对食材和烹饪技术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比如,煮豆粥是非常费时的事情,但是石崇的家里随时都可以喝上新鲜豆粥,这是因为石崇命人事先把豆子磨成了粉末,客人来到,片刻就可以熬好豆粥了。在没有温室技术的情况下,冬天想吃到韭菜是不可能的,但是石崇用陈年韭菜根和冬麦苗一起混合捣碎储藏,这样在冬天也能品尝到韭菜的味道。
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生活更是奢华无比,竟以人乳食猪,并宴请武帝吃这种特制的烤乳猪。武帝知道真相后,没吃完饭就离席了。一山更比一山高,何曾的奢靡还在王济之上,《晋书·何曾传》中说他“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他进宫和皇帝议事,一向不愿意尝宫中的饭菜,所吃饭菜全是从家里带去的。《晋书》说何曾家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应该是真的。如果你认为这就是骄奢的极致,那就错了,何曾的儿子何邵在饮食排场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天花销是父亲的两倍。
车骑司马傅咸相对正直,他上疏武帝,要是这些奢侈之风不减,国家可危险了,但武帝认为晋国富足,摆摆阔气无可厚非。有这样的皇帝,陶侃、桓温之流再节衣缩食,饮茶度日,也挽不回已去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