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原文】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①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②其指。及就,则似无穰③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④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⑤,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注释】
 
①漆:漆树科漆属落叶乔木,高达二十米,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树种。
 
②驻:停留。
 
③穰:本义为成熟的庄稼,这里指茶梗。
 
④倪倪:幼弱。
 
⑤越:散发,消逝。 
 
【翻译】
 
在开始制茶的时候,把那些柔嫩的茶叶,蒸后趁热捣杵,叶捣烂了,茶梗还是完整的,即使用蛮力,用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籽粒,虽然轻而小,壮士反而捏不住它。捣好后,达到一条梗子也没有的程度再拿去烤,就变得如婴儿的手臂一样柔软了。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失,等冷却后再碾成末。(好的茶末,形如细米;差的就像菱角)
 
【延伸阅读】
 
到了宋代,饼茶的制作从品类到技术均有大的发展。《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代贡茶在兴盛期,品类多达四十余种。《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比陆羽所述方法更为精细,品质也提高不少。宋代团茶的制法包括采、拣、蒸、榨、研、造、过黄七个步骤。
 
宋人采茶须在日出之前,以保证芽叶肥厚滋润。不过,采茶工采集芽叶时,品质高低并未细分,需要拣茶工人进一步挑拣。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都要细细分类,这一工序对茶品高低影响非常大。蒸茶程序则与唐代基本一致。蒸后的茶,要用特制大小榨床分步把茶叶中的水分、油膏榨出,然后把茶叶和油膏一起揉搓,如此反复至茶叶干透。接着研茶,研茶工具以柯木为杵,瓦盆盛装,需腕力强劲之人一边加水一边研磨。研磨好的茶放入模中定型,模有四十余种。入模后茶饼平铺竹席上,等最后的“过黄”工序。“过黄”即使茶饼干燥,与唐代焙干做法不同。具体是先用烈火烘焙,再用沸水焯,如此反复三次。最后用慢火焙,焙好后随即放入密封室内,以扇快速扇动,团茶制作至此完成。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