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原文】
 
茶之为用,味至寒①,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②,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③烦④、百节不舒,聊⑤四五啜⑥,与醍醐⑦、甘露⑧抗衡也。
 
【注释】
 
①茶之为用,味至寒:中医理论把药性分为五类,分别是寒、凉、温、热、平,而历代的医家普遍认为茶为寒物,不过对茶寒性轻重的说法不尽相同。有些医家认为它只是轻寒,陆羽则认为茶的寒性极重,为“至寒”之物。
 
②精行俭德之人:为人精诚有节操、并且具有俭朴美德。
 
③四支:支同“肢”,即四肢。
 
④烦:身体疲乏。
 
⑤聊:稍微,略微。
 
⑥啜:饮,喝。
 
⑦醍醐:一种经过反复炼制的奶制品,味道甘美。《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⑧甘露:甜美的雨露。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常用甘露指代想象中味道最佳的饮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中引《瑞应图》文:“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翻译】
 
茶性寒凉,作为饮品,最适合那些为人精诚、节操高尚而有俭朴美德的人。如果有人燥热口渴,或者胸闷、头疼、眼睛干涩,或者关节不舒展,稍稍喝上四五口茶水,那效果就如饮用醍醐、甘露一般。 
 
【延伸阅读】
 
茶叶作为我国的特有饮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本草”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都说茶叶的功效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茶的其他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则说,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中国古人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还具有消脂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医书中提到,饮茶具有解油消食作用。如《本草备安》中说,“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肪,去油”。所以,古人都把茶叶作为消食饮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饮茶帮助消化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的代谢以及提高胃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量,增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名家杂论】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可说是中国古代“茶德”的滥觞,它标志着饮茶这件生活小事,被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中国的茶文化精神,从此得以确立。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最俗的要算柴米油盐酱醋茶,比较文雅的是琴棋书画烟酒茶,无论雅俗,中国人的生活似乎都无法缺少茶。以茶比人,古之已有,苏东坡曾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谓贴切之极。其香袅袅,韵味无穷,非佳人而无可比拟。
 
红楼梦》谓“千红一窟”为茶中上品,暗示了世上女子千娇百媚,但真能欣赏品味者却寥寥无几。而好茶也需好水配,更需会欣赏的人来品,正如才子爱佳人一般,真正的雅士都喜欢品味世间好茶。参透茶味,也参透了人生。《叶嘉传》《晚甘侯传》洋洋洒洒,把人生的得失放于杯中,一饮而尽的甘苦滋味,唯有自知。
 
茶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被饮入腹中,可谓经历万般磨砺;茶叶经沸水冲泡,身上尘嚣荡涤一清,可谓洗净铅华;茶之香味由浓转淡,正如繁华散尽万事皆空的人生真味。
 
佛教有云,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故而佛门弟子多喝茶,以助修行。而凡夫俗子亦可如此,等那五蕴之火上来之时,且饮一清茗,火气便悄然降灭于未燃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