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茶经》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论茶艺、学茶礼的典范。品茶、研习茶艺、茶道,以及茶的保键作用等,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原文】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①,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纸囊纸囊,以剡藤纸②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注释】
 
①筱:竹子的别称,这里指细小的竹条。
 
②剡藤纸:唐代一种贡品,产于浙江剡溪,用藤为原料制成。
 
【翻译】
 
夹,小青竹制成的器具,长一尺两寸。选一头有一寸长的竹节,把节以上部位剖成两半,然后夹着茶饼放在火上烤炙。这样小青竹洁净的竹液和香气就会从竹子表面溢出,从而增加茶的香气。如果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很难弄到这种青竹。有的则用经久耐用的上好铁或熟铜来炙茶。
 
纸囊,用两层白且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延伸阅读】
 
这种竹制或金属制成的夹子,是夹起茶饼在火上炙烤时要用到的器具。炙茶主要行于唐代,到宋代基本被废弃了。唐时饮用的茶,是用鲜叶蒸捣然后晾晒烘干而成的茶饼,炙茶就是饮用前对茶饼的一次再加工。其目的,是烘干茶饼在存放过程中吸收的水分,通过火的温度把茶本身的香气逼出来。
 
炙茶时须用文火,火力一定要均匀,不能在有风的地方烘烤。炭火的火力大小适当后,要用茶夹夹着茶饼靠近火苗,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翻烤,等茶饼表面出现一些小疙瘩时,把茶饼稍微离开火苗继续翻烤。此时茶饼和火苗的距离“去火五寸”最好。一直烤到茶饼中有热气冒出,且有茶香飘出后为止。陆羽建议用青竹做夹子,这样烤好后茶中有竹香味,但也有人认为茶味本真最好,无须夹杂别的香气,后来金属制夹比竹制夹的使用要普遍。
 
炙烤完的茶饼,要趁着热气和茶香溢出时,放在特制的纸袋中。这样做可以让“精华之气,无所散越”,之后茶饼渐渐凉却,就可以碾成末状来煮饮了。唐代只要喝茶都会炙茶,而宋代只会炙烤那些隔年的茶,宋之后随着散茶代替饼茶,炙烤的做法也慢慢消失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茶经》刘艳春译注版本 原作者:唐 陆羽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