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茶经》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论茶艺、学茶礼的典范。品茶、研习茶艺、茶道,以及茶的保键作用等,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
【原文】
 
岭南①,生福州②、建州③、韶州④、象州⑤。(福州,生闽县⑥方山⑦之阴。)
 
【注释】
 
①岭南: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大约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②福州:辖境大致位于今福建福州、莆田等地。《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有其土贡茶。
 
③建州:辖境大约在现在的福建建阳地区。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中说:“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碾之,谓研膏茶。”至唐朝末年,建州北苑的茶最为有名,成为五代南唐和北宋的主要贡茶。
 
④韶州:辖境大约位于今广州曲江、翁源、乳源等地。
 
⑤象州:辖境大约位于今广西象州、武宣地区。
 
⑥闽县:隋朝开皇十二年(592)设原丰县,初归泉州、闽州治,唐开元十三年(725)改归为福州治。
 
⑦方山:地处福州闽县,山顶方且平,因而得名。古时候,方山的茶极富盛名。《唐国史补》载:“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翻译】
 
岭南一带,出产地是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福州的茶,产自闽县境内方山之北地区。)
 
【延伸阅读】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就有部分记录岭南风土人情的著作里,提到了岭南的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岭南一地从唐代开始种茶,当时有个叫曹松的人,把茶树栽种在南海西樵山上。此外,屈大均还把广东的茶叶产地一一列举出来。后来,范端昂作《粤中见闻》,和屈大均对于岭南茶的描述一致。
 
事实上,岭南不但产茶,近代茶叶还出口到了国外。广东基本每个县都种茶,包括南澳岛上也种后花园茶。广东涌现出很多茶的品种,比如乐昌的“乐昌白毛”、潮安的“凤凰水仙”。来自国外的“英红九号”也在国内享有盛名,台山、海丰、博罗等地茶叶种植也慢慢形成规模。广东不仅产茶,也是消费茶叶最多的地区,说广东人嗜茶一点都不为过。其茶点精致丰富,茶楼文化也非常悠久。
 
岭南最出名的,应该是潮州功夫茶。这是兴起于明代,盛于清代的一种茶文化现象。功夫茶不是一种茶的品种,而是一种茶艺。传统的功夫茶,只摆三个杯,这是遵循“茶三酒四二人游”的古语。茶叶以炭焙铁观音、岩茶、乌龙茶、水仙和饶平所产凤凰单枞茶为上,唯其如此,才能冲泡出符合功夫茶要求的色香味俱佳的茶来。
 
【名家杂论】
 
冲泡功夫茶,古时已有一套相应的茶具“烹茶四宝”:一为玉书茶碨,一种赭色扁形薄瓷水壶,容水四两;二为汕头风炉,陆羽所说是铜制,后多为白铁制成,其形小巧玲珑;三为孟臣罐,以宜兴紫泥制成的茶壶,能容水二两;四为若深瓮,也就是白瓷茶杯,容水二到三钱,一般是景德镇瓷器。
 
冲泡程序是,先用泉水清洗茶具,然后静等碨中的水煮沸,之后用滚水烫热孟臣罐和若深瓮(茶壶和茶杯),再将茶叶放到孟臣罐中,大约有七成满。之后用沸水冲入罐内,拂去茶沫加上盖子,以保香气。倒出茶水的时间很有讲究,早了或晚了都会影响茶的口感。向茶杯中注水需要杯子相连,循环注入,以使杯中茶汤浓淡均匀,此谓“关公巡城”。最后剩余的几滴也要一点点滴到杯中,此谓“韩信点兵”。
 
潮汕人饮茶,除了泡茶功夫了得,对礼仪的要求也很严格。一众人喝茶,一定要有“敬、平、和、淡”等规矩。“敬”指无论在座人多人少,就只摆三个杯,让老人、客人、德高望重的人先喝——潮汕民间有“冲茶不喝头杯茶”的讲究,就是说第一杯茶一般人不要轻易喝。“平”指众人要喝一个壶中泡的茶,还要求泡茶人保证三杯茶色香味均等。“和”指茶性之柔和,几杯下肚,能安抚人的情绪,让人平和淡然。“淡”指君子之交贵在平淡,不言不语,一切尽在茶中。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茶经》刘艳春译注版本 原作者:唐 陆羽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