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心髓。《茶经》为后世茶人提供了品茶香、行茶道、论茶艺、学茶礼的典范。品茶、研习茶艺、茶道,以及茶的保键作用等,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原文】
 
其思①、播②、费③、夷④、鄂⑤、袁⑥、吉⑦、福⑧、建⑨、韶⑩、象⑪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注释】
 
①思:管辖地域包括今贵州务川、沿河、印江和重庆酉阳、秀山县一带。思州的居民以汉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为主。
 
②播:古播州,唐贞观九年(635),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之地设立郎州,包括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公元639年,朝廷方以废郎州的六县地设立播州,播州且一直延续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存九百六十一年之久。
 
③费:管辖地域包括涪川,领涪川、扶阳(今贵州德江县合兴乡朝阳村)两个县。
 
④夷:古代曾将台湾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时东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位于临海郡东南两千里处,也即今浙江宁海以南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夷洲”即为今天的台湾。
 
⑤鄂:古鄂州,隋朝所设州名,唐宋一直沿袭,治所位于今武汉市武昌。
 
⑥袁:唐武德五年(622),更宜春郡为袁州,辖宜春、萍乡、新渝三县。唐贞观元年(627)天下分为十道,袁州归于江南道,是汉族人聚居区。
 
⑦吉:古吉州,隋代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其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赵公塘一带,境内属庐陵县,是吉州首府。
 
⑧福: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也即现在的鼓屏路上,福州的名称因此沿用到今天。
 
⑨建:福建古州的名称,“福建”名称中“建”字因此州得来。建州的行政管辖地域大概是现在的闽北十个县市以及闽中、闽东屏南县、古田县。有汉族、畲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十几个民族聚居于此。
 
⑩韶:即为韶关,古代称韶州,其名称得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古时有“三省通衢”之谓。
 
⑪象:管辖范围包括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五县。境内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苗族、侗族等居民。
 
【翻译】
 
我对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这十一州所产的茶,尚不是很了解,但有幸时常得到一些,也多数品尝过,感觉味道非常不错。 
 
【延伸阅读】
 
应该是迫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对于一些边疆地区的茶事,陆羽并未做过多的考察。这些地方,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而边地的高山峻岭,又是茶树生长的最好区域。因此陆羽得到这些茶后,常会由衷赞叹。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好茶种类也非常丰富,下面就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白族人饮茶: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居住着众多白族人。此地盛产茶叶,白族人对喝茶也非常讲究,不同的场合则饮用不同的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以“雷响茶”最为常见;在婚礼中会饮用“两道茶”;招待贵客则是“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
 
苗族人饮茶:滇东北乌蒙山上,是苗族人的聚集地,他们的饮茶方式非常独特,当地人称“菜包茶”。制作方法是用木柴烧火塘,然后用白菜或青菜把茶叶包好,放在火塘的灰中焐熟,之后用沸水冲饮。其味道是茶香加菜香,饮后既可解渴,也能解乏。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德昂族人到如今还保留着用茶当菜的原始吃茶方式,最著名的要数腌茶。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放在有灰泥的缸里,塞满后用盖子压上,数月后取出和香菜一起凉拌食用。而同一地域的景颇族人,则保留着吃“竹筒腌茶”的习惯。制作方法是,把鲜茶叶用水蒸煮,在竹帘上揉搓出味,将之装入竹筒内。竹筒内的茶叶水分渗出后,用灰泥封上竹筒口,腌制两三个月,可生吃也可炒制食用。
 
基诺族的凉拌茶: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生活着基诺族人,他们保留着凉拌茶叶食用的习惯,不过加入的配料很特殊,有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当地人称其“拉拨批皮”,即凉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布朗族为“濮人”后裔,是最古老的种茶民族之一,至今有食用酸茶的习惯。每年的五六月间,布朗人会把鲜茶叶蒸煮熟,放在阴凉处让其发霉,之后装进竹筒埋到土中,数月后取出。制作好的酸茶可直接嚼食,有生津解渴助消化的功用。
 
纳西族的龙虎斗: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有饮茶嗜好的民族。他们最喜欢的茶叫“阿吉勒”烤茶,即著名的龙虎斗茶。纳西族人把茶放在当地特制的土罐中烘烤至焦黄,然后倒入开水煎煮,熬得茶汁浓稠。在茶杯中,放入半杯白酒,把熬好的茶水倒入杯中,茶香与酒香便扑鼻而来。有些伤风的人会在茶中放入辣椒,一杯龙虎斗茶下肚,热汗直流,病也就好了大半。
 
怒族的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族人经常饮用的茶,做法是把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然后把青毛茶或饼茶丢到罐内烤至飘香,把烧沸的开水倒入烧滚片刻,舀去浮沫,把盐巴块放入罐内摇动。之后,把茶水倒入茶盅,向盅内加入开水稀释。此时茶汤呈橙色,可以饮用。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怒族就常以喝茶代蔬菜,每家都有一口常煮茶的土陶罐。怒族人有俗谚“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傈僳族的油盐茶:傈僳人喜喝“华欧腊渣渣”,就是油盐茶,这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方式。制法也是先用小土陶罐把茶烤至焦黄,加入开水;不同的是会在茶水中加入食油、盐巴。此茶汁既可解渴,也能充饥。
 
藏族的酥油茶:滇西北的藏族人,最爱酥油茶,当地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制法是用大土陶罐或铁锅将泉水煮沸,将饼茶放入小土罐烤至焦黄后,混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以及盐、鸡蛋等配料,用木棒大力击打,然后倒入茶水中。
 
爱伲人的土锅茶: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伲人最爱土锅茶。制法是用柴火地锅把山泉水烧开,放入当地著名的“南糯白毫”煮五分钟,然后以竹制茶盅盛茶饮用。此茶清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撒尼人的铜壶茶:居住在阿诗玛故乡的撒尼人,喜饮“铜壶茶”。此茶是用紫铜壶烧山泉水,放茶叶煮沸饮用。
 
傣族的竹筒茶:傣族人喜饮“竹筒茶”,此茶兼有竹子的清香和茶叶的芳香,甘醇可口。
 
昆明九道茶:昆明的九道茶又叫迎客茶,是旧时云南书香门第一种饮茶方式。九道茶饮用礼节优雅,通常是先闻其香,使神清气爽,再慢慢把茶水啜入口中细品,享受茶香滋味。
 
【名家杂论】
 
茶圣陆羽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据载,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陆羽三岁的时候,被遗弃在湖滨,为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所捡。智积为他卜卦取名,占得“渐”卦,卦辞中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据此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陆羽伴青灯古佛长大,在寺院中逐渐学会伺茶等事。但他并不愿在寺院度过一生,于是十二岁那年逃出了龙盖寺。经过数年流浪生活,陆羽决定以茶为重,去各地考察茶事。天宝十三年(754),陆羽开始出游巴山峡川等地。他一路上采茶品水,口访笔录,搜集了不少田野资料。上元元年(760),陆羽从南京栖霞山到达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专心创作《茶经》。他经常葛巾短褐、竹杖藤鞋,在山野泉边勘察,每到日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之为“楚狂接舆”。
 
喜爱自然、不羡权贵的陆羽,一生结交甚广,文人雅士、僧道隐士无所不有。
 
陆羽自幼在寺中长大,成年后也和佛门弟子皎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陆羽在《茶经》中所体现的佛理精神,也有受皎然影响的因素。在他的道家友人中,以李季兰最为著名。李季兰生性聪慧洒脱,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成年后出家做了道士。相传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召她入宫一个月,与其谈诗论道。当年陆羽在苕溪和皎然、灵澈组织诗社,李季兰也加入其中。李季兰晚年多病,孤居小岛之上,陆羽曾乘船探望,可见两人友情之深。她对陆羽的影响也很大,《茶经》道家八卦及阴阳五行之说,与她不无关系。
 
纵观陆羽一生,结交的多是名人雅士,其中有史料可查的有皎然和尚、李季兰、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卢幼年、张志和、耿淖、孟郊、戴叔伦、颜真卿等。这些多是学识人品俱佳的名士,他们让陆羽深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把各家的思想精华融入茶理之中,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事观念。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茶经》刘艳春译注版本 原作者:唐 陆羽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