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茶①者,南方②之嘉木③也。一尺④、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⑤,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⑥之。其树如瓜芦⑦,叶如栀子⑧,花如白蔷薇⑨,实如栟榈⑩,蒂⑪如丁香⑫,根如胡桃⑬。(瓜芦木,出广州⑭,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⑮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⑯,兆⑰至瓦砾⑱,苗木上抽⑲。)
【注释】
①茶:多年生深根茎常绿植物,属山茶科。茶树分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等种类,叶子呈椭圆形或长圆形,为革质,边有锯齿。茶树在晚秋时节开花,籽粒有棕褐色的坚硬外壳。其嫩叶经过加工,可成为供人饮用的茶叶。
②南方:唐代贞观元年(627),把疆土分为十道,古时南方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几个区域,和现在按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的划分方式类似。唐代的产茶区也和现代行政区划基本一致,大概在今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江苏、上海、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等地。
③嘉木:优质的树木,形态美好的树木。北宋苏东坡把茶称为“嘉叶”,和陆羽所称“嘉木”一样,用以赞颂茶之美好。
④尺:这里指量度标准和今天“尺”不同的古尺,唐代的尺有大小之分,通常来说以大尺为准。唐代大尺的标准为一尺三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尺稍短。
⑤巴山峡川:指重庆的东部和湖北西部区域。
⑥掇:拾捡。
⑦瓜芦:又称皋芦,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树木,叶和茶叶相似,味道非常苦。从晋朝开始,南方人就采摘瓜芦煎茶饮用。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一书中记载了此种植物作为饮品,可以解渴消痰、醒神除烦以及明目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的味苦而色浊,味道比不上茶叶。
⑧栀子:又称黄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花色洁白,花香浓郁。其叶为长圆形,和茶叶相似。
⑨白蔷薇:蔷薇科的落叶灌木,树枝繁茂,枝上多刺。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花形酷似茶花。
⑩栟榈:即棕榈,果实和茶籽内实很像,略小一些。
⑪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⑫丁香:常绿乔木,又称丁子香或鸡舌香。叶子呈长圆形,花色淡红,果实长球形。生长在热带地区,花可以入药,籽粒可供压榨丁香精油之用,为芳香剂的一种。另外一种丁香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叶呈卵圆形或肾脏形,一般生长在中国北方地区,春季开花,花色为白或紫,有浓郁香味。
⑬胡桃:核桃科属深根植物,和茶树相似,主根系长可达三米,伸向土壤深处。
⑭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在唐代以前数易其名,到唐武德四年(621)才被称为广州;后又数次易名,今仍称广州。
⑮蒲葵: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乔木,叶片较大,呈掌裂状,可做成蒲扇。这种植物花很小,成熟的果实为黑色、椭圆形。
⑯下孕:植物根部往土壤深处生长。
⑰兆: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这里引申为种子生长的力量使地面土层开裂。
⑱瓦砾:质地很硬的砖头和瓦片,这里形容土层的坚硬。
⑲上抽:向上生长。
【翻译】
茶是中国南方出产的一种优良木本植物。树高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主干粗到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砍掉枝条,才能采到茶叶。茶树的外形似瓜芦木,叶子似栀子,花似白蔷薇,种子似棕榈,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树。(瓜芦木,出产在广州一带,叶似茶,泡茶喝味道苦涩。棕榈是蒲葵类植物,种子像茶籽。胡桃树和茶树一样,都是根向土壤深处生长,碰到非常硬的土中瓦砾,才撑裂地面向上生长。)
【延伸阅读】
茶指茶树叶子,也指用茶叶沏泡而成的饮品。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能够泡制饮品的植物花叶、种子、根茎等,也被称为茶,比如用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泡制的“凉茶”,用花瓣泡制的“花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国人自古就有饮茶品茗的习惯。茶树的栽培和利用,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茶树种植面积之大,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综合历史、气候、品类等条件,我国的茶区可分为四个: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从茶的制作工艺来分,有绿茶、红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绿茶代表有蒙顶甘露、六安瓜片、龙井茶、碧螺春、信阳毛尖;红茶有潮汕工夫茶;黄茶包括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三大类;黑茶有云南普洱茶、陕西茯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青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茶;白茶中著名的有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白牡丹。
【名家杂论】
古时文人有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尚无定论,不过从西汉时,已有关于饮茶的文献记载。
东晋之后,安居江南的富庶之士,开始在青山秀水之间清谈,茶本身的清雅内蕴,被一些文人发现,并将之作为精神寄托。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采茶录》里,记载了一则饮茶的逸事:晋朝画家王蒙发现了茶之妙处,急于和人分享,便逮住谁就让谁陪他喝茶。当时的士人还没有完全接受这种高端饮品,有些人则根本无法忍受茶的味道。王蒙的好意,让一些人惶恐不已,他们便为茶起了一个不雅的称呼“水厄”。到了唐代,茶的醇香淡雅、悠长余韵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有个煮茶名士常伯熊,更为茶起了个雅称“涤烦子”,即喝茶有忘忧解烦之效果。
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便将饮茶解烦写得别具一格: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唐代中期,甚至兴起一种“斗茶”的风雅游戏。据无名氏《梅妃传》载:“开元年间,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
斗茶之风自唐代开始,至宋代达到高峰。宋时宫中不仅成立了专司茶事的部门,饮茶也规定了固定的礼仪。宋徽宗赵佶对此项游戏乐此不疲,并写了《大观茶论》盛赞:“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闻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将“斗茶”写得惟妙惟肖: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茶就这样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开,参与见证着千百年来人间的繁华或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