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育《荈赋》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原文】
 
 
瓢,一曰牺杓①,剖瓠②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育③《荈赋》④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⑤中,余姚⑥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⑦,祈子他日瓯牺⑧之余,乞相遗⑨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注释】
 
①牺杓:瓢。牺:酒樽。杓:勺子。
 
②瓠:又称扁蒲、葫芦,一年生草木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
 
③杜育:生于公元265年,卒于公元316年,字方叔,西晋人,官至中书舍人。
 
④《荈赋》:西晋杜育的赋作。
 
⑤永嘉:晋怀帝的年号。
 
⑥余姚:唐代州名,治所在今浙江余姚。
 
⑦丹丘子:从丹丘来的神仙。丹丘:神话传说中神仙的府邸。屈原《远游》中说“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故乡”。
 
⑧瓯牺:这里指用来喝茶的杯、勺。瓯:类似杯碗的饮具。
 
⑨遗:赠送、给予。
 
【翻译】
 
瓢,又称杯勺。有的将葫芦剖开制成,有的则用树木挖成。晋朝杜育在《荈赋》里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用葫芦制成的瓢。口阔、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出的茶送给我喝。”牺,就是木勺。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延伸阅读】
 
牺杓,根据字面意思,应该指雕刻成动物形状的杓。最早出现的瓢应该是把葫芦从中一分为二做成的,后来演变成杓,已经可以用木材或金属制作了。古时做瓢的葫芦称为匏,做药的葫芦称为瓠。瓠于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瓠籽,而作为一种可食用的植物,瓠在《诗经》中也很常见。
 
在陆羽的描述中,瓢属于煮饮茶水的二十四器之一,而后面又有专门供饮茶用的茶碗,所以严格来讲,瓢应该是煮茶时舀水的工具,但若用来饮茶,也是可以的。
 
到了宋代,依然有茶瓢这种工具。《大观茶论》中记载,人们雅称瓢为“胡员外”,可见其应是用葫芦制成。但这时候的瓢,不是作为舀水入茶釜的工具,而是茶煮好后,分茶用的器具。它把大碗中点好的茶,分在小的茶盏之中。因此,茶瓢的大小最好和小茶盏相同,这样一瓢就可以装满一盏。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